動力電池安全管家BMS企業的艱辛生存路
發布時間:
2016-10-05
電動汽車電池管理系統(簡稱BMS)作為汽車電子器件,是連接車載動力電池和電動汽車的重要紐帶,它能夠實時監測電池物理參數、估計電池狀態、在線診斷與預警、控制充放電與預充、均衡管理和熱管理等。所以BMS也被俗稱為“電池管家”或“電池保姆”。
電動汽車專家陳清泉院士曾說,“沒有電池管理的電池包就是一枚炸彈”,BMS的重要性可見一斑。但國內電動汽車剛剛起步,BMS領域也處于成長期。BMS的國內市場格局如何、BMS在發展前期面臨哪些問題、業界人士如何看待BMS的未來是當下亟需厘清的問題。
BMS遭遇陣痛
今年以來,新能源汽車行業發生了許多大事,比如三元電池暫緩用于商用車、騙補調查、補貼政策調整、新能源汽車推廣目錄面臨重申、《汽車動力蓄電池行業規范條件》企業申報工作補充通知發布等。新能源行業正經歷“陣痛”之際,BMS市場將面臨怎樣的處境?BMS生產商們又會如何應對呢?
一名BMS企業高層透露透露,受國家政策影響,尤其是重審新能源汽車推廣目錄、發布《汽車動力蓄電池行業規范條件》企業申報工作補充通知等,不僅BMS生產商的訂單量比去年有所萎縮,許多動力電池企業也表示訂單縮水。
但是,他繼續補充說道:“盡管目前整個產業鏈形勢嚴峻,但我預計在政策徹底明朗后,動力電池市場會有一輪新的爆發。屆時,BMS也會迎來新的機遇。”
北京華清普瑞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柴麗濱表示,國家出臺的這些新能源政策對整個大行業來說是“長期的利好”,有助于化解業界對BMS在價格、技術、創新等價值認知的尷尬。
高工鋰電網在調查采訪中發現,其實BMS生產商們都很看好動力市場的未來。在政策變動期間,BMS生產商能否找準自身定位,摸索到一條長久的生存之道,是生產商們目前面臨的最直接、最值得思考的問題。
一位來自國內專業從事BMS且市場占有率較高的企業銷售總監表示,BMS這個行業是否能夠安然地度過這個“陣痛期”還很難說,但從企業自身發展來說,公司目前的戰略就是要“做好自己的事”,致力于BMS核心技術的研發。
也有企業代表認為,政策未正式落地前,這對BMS生產商來說也是一次機會,BMS生產商可以挖掘潛在客戶進行合作。當前進入《汽車動力蓄電池行業規范條件》目錄的企業名單還未公布完,誰又能確定現在未入選的電池企業不是未來名單上的準入者?
所以,在政策間隙下,BMS生產商可以充分把握機會推銷自己的產品。但不管如何選擇,始終掌握自己的核心競爭力,矢志不移地堅守技術研發這塊壁壘是BMS生產商的共同心聲。
BMS生產需要量體裁衣
繼2015年新能源市場爆發式增長以來,蜂擁而至的汽車廠、動力電池廠以及很多“跨界”企業在新能源汽車這條產業鏈上紛紛開啟開戰模式。
動力鋰電池供給嚴重失衡背景下,一批電池廠商只顧著大批量生產動力鋰電池,對電池SOC的監測、電壓的監控、在線預警等管理、保護系統并不重視,導致劣質的BMS大量充斥市場。
除了被短期的“紅利”誘惑驅使,一批“鼠目寸光”的電池廠商們一度認為,只要短期內掌握了研制BMS的方法,制造出的產品就能夠立即應用于實際。但事實上,這些劣質產品投入使用半年或一年后,就出現了大批量質量事故。
一家BMS生產商高層認為,專業的人就應該做專業的事。即便目前有汽車生產商、電池廠商也在搶奪BMS這塊市場蛋糕,但要研制出性能優良的BMS,一定需要打造一支專業的團隊。
BMS本質上屬于汽車電子行業,是汽車安全運行的一個“安全鍵”。它的研發、品質管控體系都必須遵照汽車行業的標準,比如IS0 26262汽車電子電氣系統功能安全的國際標準。
研發成功后,需要經過嚴格的環境可靠性測試,如沙塵、鹽霧、潮濕、淋雨、高溫、震動、疲勞、電磁干擾等一系列的功能性檢測,耗時數年。
從數碼、儲能BMS轉型到動力電池BMS,深圳市超思維電子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超思維”)在BMS領域已經扎根近十年。超思維董事長張家斌表示,公司具備BMS的研發能力和制造能力,但產品批量生產前,還是需要與客戶磨合,進行一連串的測試和試驗。“技術和創新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保障產品品質是對客戶負責。”他說道。
簡單地說,BMS并不僅僅是負責電池檢測,BMS設計會根據服務對象量體裁衣,側重不同的性能特點。深圳市科列技術有限公司副總仝瑞軍表示,以電動大巴車和乘用車為例,這兩款車各異的運營模式將決定BMS在設計、使用中的偏向功能。
電動大巴車運行時間長決定它比較重視電池的續航里程,對于BMS制造商來說,這就需要“控制策略”,即BMS制造商需要與電池廠商協商如何在電池的最大性能下實現電動大巴車的需求,BMS需要偏向控制電池充放電。
乘用車是靠市場取勝,“客戶即是一切”,它比較關注電池充放電的穩定性能,BMS則偏重于實時的電壓控制和在線預警等方面。
總而言之,BMS在電動大巴車方面的競爭本質就是技術競爭,在乘用車領域的競爭則是市場競爭。可見,BMS生產有自己獨有的一套流程體系,并不是那么容易被“越俎代庖”。
BMS從業人員流動性大
BMS的專業性衍生出一個令專門研發BMS生產商頭痛的問題。國內從事BMS的專業人才儲備少,企業不得不花費物力財力專門培養一批人才。一種是培訓新人,一種是再造其他行業轉型人才。
深圳市國新動力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鄧杰向高工鋰電網透露,公司培養一個專業的軟件或硬件工程師的周期少則半年,長則耗費一兩年。在這期間,除了培訓相關的BMS原理、制造等理論和技術,公司還必須從頭至尾地向這些新人教授汽車行業的運行模式、制備標準。對BMS生產商來說,前期投入的時間、人力成本很大。
因為人才稀缺,BMS生產商經常被挖角,但也不必過于擔憂。科列、國新動力等多家企業高管表示,電池管理系統的市場龐大,即使被車企和電池廠分流,BMS生產商仍然大有可為。而且投入建設BMS團隊的成本很高,并不是所有車企、電池廠都會選擇研發自己的BMS。
未來發展借鑒國際先例
電動車爆炸事故頻發,讓業界越來越認識到BMS的重要性。從目前來看,許多電池廠已經從自我研發轉向與專業的BMS廠家合作。
“國際上已經有專門從事BMS生產的海拉、聯合電子等企業,他們不僅存活下來,而且運營得很好。我想這也是未來中國BMS市場逐漸走向集中化、專業化的一個可預見趨勢。”鄧杰說。
最新新聞
2024-11-08
2023-05-10
2022-09-05
2022-04-20
2021-11-20